来源:【宝安日报】
在龙华这片以创新闻名的都市核心区,正悄然书写着一幅别样的“都市田园”图景。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稻浪翻滚、荷锄日暮,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育种实验室、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及面向青少年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科学家们用“藻类+AIOT”养出了全国首批零抗生素、内陆产的海虾。
近年来,龙华区紧紧围绕“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战略,依托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全力推动农业科研、产业转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大棚内的养虾池。
搭建平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大龙华生物创研院”)位于观澜街道,其成立于2017年6月,入驻了由深圳大学讲席教授/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胡章立领衔的10多名高级科研人员,肩负着一系列重要使命,进行生物农业前沿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展科普教育与科技推广等工作,在龙华书写都市田园的现代化农业新篇章。
“我们不仅要搞科研,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至今,研究院已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1项,总经费达1.46亿元,其中包括7项千万级重大课题。发表SCI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
在153亩基本农田支撑下,研究院聚焦微藻工程、作物育种、水产养殖等方向,开展系统而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药用单细胞真核微藻工程株的设计构建”,团队成功筛选出86株微藻新品种,并获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认证;基于非编码RNA技术选育的20多个农作物新材料,也已进入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定评估阶段,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了龙华智慧。
海虾陆养 让产业突破地理限制
在研究院众多科研成果中,“藻生贵虾”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当天,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室外的微藻培育池塘,各种颜色的微藻在循环水中流动。“这里培育了各种微藻,有绿藻、红藻等,我们常说的螺旋藻就是这里面其中一种。其中,红藻用于喂养虾,让虾产生虾青素。我们把虾煮熟之后,虾变成红色,就是虾青素导致的。如果虾的红色比较淡,说明虾青素不够多,虾的口感较差。”工作人员介绍说。
随后,工作人员和记者来到用微藻养虾的大棚内,无数虾苗在循环水池中起浮游动。“这里养殖的对虾对淡盐水浓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放入虾苗之前,工作人员必须对淡盐水进行特殊处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虾苗到成年一般需要3个月,平均每只约20克。
用藻饲养出来的对虾。
附近没有海水,为何能成功用微藻养虾?胡章立介绍说,2024年初,研究院依托基地成功组建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藻类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开发出“雨生红球藻大规模培养与天然虾青素制备”、“红球藻虾”和“螺旋藻藻蓝蛋白食品添加剂”等项目,实现产业化应用。项目针对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害频发、尾水污染、抗生素滥用等痛点,创新性提出“基于微藻强化生物絮团对虾生态养殖新模式”——“藻生贵虾”,实现“零换水、零抗生素添加、富含天然虾青素、绿色高效”对虾生态养殖体系。
“藻生贵虾”项目作为符合国家对水产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代表,对产业进步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它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传统对虾养殖痛点,以“零换水”养殖解决生态污染问题,以“无抗养殖”杜绝药残风险,推动产业从“产量优先”转向“品质安全优先”;同时带动微藻培育、水质智慧监测等技术推广,配套标准化流程与培训体系,助力从业者从依赖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还依托“海虾陆养”突破地理限制,将产业从沿海拓展至内陆,打破传统布局失衡问题,重塑对虾养殖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新品 显著带动农户增收
农业科研是农民致富的“源头活水”和“核心引擎”,而农民致富是农业科研的“价值归宿”和“实践检验”。为实现农业科研价值,同时响应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号召以及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深大龙华生物创研院全力推动对虾养殖业创新发展。
项目团队先后走访广东湛江、中山、江门、汕尾和福建、江西等地,团队成员扎根一线,依据当地养殖条件针对性设计改良方案,为当地养殖户降本增效。团队还组建广东深圳龙华“红球藻虾”科技小院,在江西赣州开展技术推广应用,将海洋对虾绿色高效养殖模式拓展至内陆,实现“海鲜陆养”的同时,助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藻生贵虾”技术已在江西赣州、广东汕尾等地落地,年产量达200吨,真正实现了“海虾陆养”,打通了从沿海到内陆的鲜活对虾供应链。
除了“虾”,还有化身。2021年研究院培育的“深花1号”“深花2号”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高达78%,远超普通花生,具备降血脂、抗氧化等多重健康功效,被誉为“花生界的橄榄果”。
2022年,该品种获得启赋资本1000万元投资,成立专业公司推进产业化。如今已在安徽、辽宁、新疆等地推广种植5万亩,亩产超千斤,显著带动了农户增收。2025年,该品种不仅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成功入选深圳市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单,并进入国家战略储备油名单。
创新为笔 描绘“都市田园”新图景
深大龙华生物创研院不仅自己做科研,更注重吸引和孵化科技企业。截至目前,已引进或培育科技类企业25家,其中9家是由国家级和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创办。这些企业年度总产值已达10亿元,每年纳税超过2000万元。
此外,深大龙华生物创研院成功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落户龙华,并推动其创办了高科技企业——深圳市微宇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微宇渔业以科技创新驱动水产行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使命,坚持自主研发,已形成完善的核心知识产权体系。公司核心团队由水产科学、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博士后和资深技术专家组成,在绿色环保型智慧养殖领域实现了全链条技术布局。
自成立以来,微宇渔业快速发展,目前运营对虾养殖水体规模超过一万立方米,年产值预计突破一千万元,并创新性推行“一城一厂”模式,规划未来打造十亿级产业规模。公司积极推动都市农业与“数字龙华”战略深度融合,以建设现代化“城市海洋牧场”为发展目标,持续助力提升区域产业形象,为市民稳定供应高品质、健康安全的水产品。
从“藻生贵虾”的“海虾陆养”,到高油酸花生的广泛推广;从红球藻虾科技小院扎根乡村,到碧维检测等企业落地生根——在龙华这片热土上,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行业,而是汇聚前沿科技、高端人才、创新资本的现代化产业。
龙华区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诠释“都市田园”的新内涵:这里既有科技的锐度,也有田园的温度;既有产业的高度,也有民生的厚度。这是一条以创新为笔、以产业为墨、以乡村振兴为卷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宋彪/文 陈建华/图
编辑 谢俊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虾煮熟后为什么会变成红色(龙华企业藻生贵虾项目引人瞩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