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家长会上,老师发回孩子们的作文本,题目是《我的理想》。
我翻到女儿那一页,字迹工整,像她平时一样乖巧:
“我的理想不是当医生、老师,也不是科学家。
我的理想很简单——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吵架了。
每次你们一吵,我就躲进被子里,心跳得好快,像要跳出来。
弟弟吓得尿裤子,我都听见妈妈摔门说‘这个家我不待了’。
可第二天你们又和好了,只有我记得那天多害怕。
老师说,理想是要努力才能实现的。
那我要每天好好吃饭、写作业、听话,是不是你们就不吵了?
——我想有个安静的家。”
我没看完,眼眶就红了。
回到办公室,我冲进洗手间,反锁上门,捂着嘴哭了整整半小时。
原来我们以为的“小事”——
为谁没洗碗吵两句,为钱不够吼几句,为孩子成绩互相指责……
在孩子眼里,是世界正在崩塌。
可笑的是,我和他从不觉得这算“家暴”。
我们不打孩子,供他们吃穿,周末带他们去游乐场拍照发朋友圈:“幸福的一家四口”。
我们甚至自诩开明父母,从不动手,只“讲道理”。
可什么才是真正的暴力?
是那种日复一日的争吵声,像刀子一样割进孩子的梦里;
是那种“爸妈又要打仗了”的恐惧,让他们学会察言观色、战战兢兢地活着;
是那种以为“只要我乖,家就不会散”的沉重执念。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创伤的隐形烙印”——
孩子不会记得你哪天买了新玩具,但会永远记得你指着对方骂“我后悔嫁给你”时的眼神。
他们记住了爱可以瞬间消失,
记住了欢笑下一秒就能变成怒吼,
记住了所谓的“家”,原来是随时会碎的玻璃屋。
最让我心碎的是,女儿在作文最后写道:
“如果我的理想实现了,我想请爸爸妈妈吃冰淇淋。”
她不要礼物,不要旅行,
她只想换一个没有争吵的晚上,
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吃完一顿饭。
而我们呢?
为了谁该接孩子晚了五分钟,能冷战三天;
为了婆婆一句话,能把饭桌掀了;
我们把最恶毒的话,留给最爱我们的人,
却对孩子说:“大人的事你不懂。”
可他们懂。
他们太懂了。
那天晚上,我坐在女儿床边看她睡觉,睫毛轻轻颤动,像在做梦。
我轻声问:“宝贝,妈妈和爸爸吵的时候,你怕不怕?”
她睁开眼,点点头,小声说:“我怕你们不要我了。”
那一刻,我抱着她哭出了声。
从那天起,我和丈夫约定:
可以生气,但不准摔东西;
可以分歧,但不准当着孩子面说“离婚”;
哪怕再气,睡前必须说一句“明天再说”。
我们开始学着沟通,而不是发泄。
因为终于明白——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但需要一个安全的家。*。
所以,请别再对孩子说“这没什么”。
你在吼叫时撕裂的空气,
就是他在颤抖中拼凑世界的噪音。
转发给那个还在孩子面前争吵的你:
你吵的不是架,
是孩子心里,对“家”的最后一丝信任。
愿每个孩子写的《我的理想》,
不是“没人吵架”,
而是“我想当宇航员”“我想画画”“我想养一只小狗”。
简单的幸福,才最珍贵。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梦见和爸爸吵架是什么意思(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吵架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